曹政先生的长跑

2018-06-04 17:16:12来源:泰州晚报

  曹政先生的长跑

  □陈社

  读毕曹政先生的《长跑集》,感慨良多。

  600多篇,70余万字,是他多年来辛勤笔耕的剪影——之所以说是剪影,是因为这只是他作品的一部分。

  作为一位长期执业于基层的教育、宣传工作者,作为一位退休后仍在新闻战线“发挥余热”的老人,他的这部蔚为大观的著作,都是“八小时以外”一字一句地写出来的……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,他的追求、他的执着,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已跃然纸上。

  初识曹政先生,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。我意外地得到了他馈赠的著作《句群初探》,那是汉语领域一部具有开创性、专业性的探索之著。那个年代,能出书的人很少,在泰州这样的小城市更是凤毛麟角。由此,我对他的敬佩之情一直延续至今。

  曹政先生将他的这部作品集定名为《长跑集》,源于伴随了他大半生的长跑锻炼,更是他对自己大半生写作生涯的一种譬喻。全书汇集了他语文、散文、通讯、言论四个方面的作品,洋洋大观,精到之处俯拾皆是。而其中不少篇目是在《咬文嚼字》《新民晚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演讲与口才》《中国新闻出版报》等标杆性报刊上的用稿,仅此一点,其价值可见一斑。

  书中语文部分的文字,最见曹政先生的专业水平,给我的直接受益也最多。浏览其中,我不时会吓了一跳或会心一笑,譬如“分量”与“份量”、“签订”与“签定”、“安详”与“安祥”、“家具”与“家俱”等等,我都有过似是而非的时候。而一个小小顿号的讲究,也是我常常一知半解、掉以轻心的。至于他与陆文夫先生的一字之缘等故事,则成了一些耐人品味的文坛佳话。

  曹政先生的散文作品篇幅一般都不长,这可能与他习惯于“咬文嚼字”,废话不说、繁言务去的专业禀赋有很大关系。论其特点,一是行文精当。遣词造句、起承转合、标点符号皆称恰当。这是他的基本功所在;二是选材精当。只写自己了解、熟悉、有话想说的素材,有感而发。譬如写母亲、写老师的就有好几篇,都是亲身感受,有情有景有趣,一腔感恩之心;三是以小见大。花生、苦瓜、书签、报刊、住房、公路、亲戚、朋友……都是小人物、小故事、小事物,具体生动、见微知著,可谓言近旨远。

  再说通讯。收入本书的大致有三个方面,一为当年泰州渔网厂的新闻报道。那是曹政先生风华正茂年代里的工作成果,依稀可见他的职业风范。不觉一转眼已然物是人非,陡增了沧海桑田的五味杂陈;二为人物通讯。既有执政党的总书记,也有本土的文化名人,还有普通的老百姓。曹政先生写得比较从容,看得出来他占有资料的充分和观察事物的细致,譬如写古文字研究者叶爱国的那一篇就很有看头;三为一组北京见闻。似可归入当下时髦的“在场主义散文”一类,纯写实、同期声,于平静的记叙与鲜活的描摹中显现了臧否。

  我以为,言论也是曹政先生的一个强项。收入本书的近200篇言论作品,时间跨度大、内容涵盖广、表现手法多,足见曹政先生在这个领域的术业专攻。言论是写给读者看的,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言论或者说什么样的言论堪称好言论呢?核心的一条,是要有自己的见解,言人所未言,这不易做到。曹政先生有些篇目做到了,譬如《首要的是解决领导思想问题》,值得一读。

  曹政先生是一位从企业退休的知识分子,已届八十高龄,早该享受生活了。他却痴情不改地专注于阅读、写作,在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,始终坚持着他的“长跑”。近几年,他除了《长跑集》外,还编写、出版了《文章结构》《伏枥集》《与你一起读写》等几部专著,花费了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财力。对此,或许会有人不以为然。我想说的是:这只是曹政先生对于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、人生价值的追求。就他而言,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吧?